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岐黄青春暖基层,季华乡行助振兴 ——广州中医药大学季华乡行志愿服务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战略号召,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季华乡行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于2025年7月11日至16日,深入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东区,…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战略号召,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季华乡行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于2025年7月11日至16日,深入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东区,成功开展以“寻脉岭南,季华有方”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季华乡行志愿服务队师生合影)

义诊:医心为民,健康同行

服务队紧密结合社区医疗实际,聚焦基层群众医疗资源薄弱的现实困境,自7月11日起,连续六天坚守于东区关爱中心,为广大居民提供量血压、中医推拿、艾灸、贴耳穴等多项中医药便民服务。服务队将专业、暖心的医疗服务送进社区,把健康与关怀真正落到实处,赢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7月16日,服务队进一步精准对接佛山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联合该院心血管科、康复科、脑病科、儿科等多科室医师,开展了一场规模更大、专业性更强的专项义诊。队伍通过“学生筛查+专家诊疗”的分级服务模式,有效打通“院校+三甲”资源服务链,缓解基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专家号,真的太方便了!”一位常年受肩周炎困扰的阿叔称赞道。据统计,此次连续6天的中医药社区服务人次超400人,实现了“健康服务零距离,关爱守护在身边”。

此次中医药社区服务不仅缓解了部分居民的实际病痛,更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意识,彰显了中医药在基层防病治病中的独特作用。服务队用实际行动传递了温暖与爱心,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和谐健康社区贡献了青春力量。

(图为服务队队员在东区关爱中心进行中医药社区服务)

(图为佛山市中医院康复科医生义诊)

义教:老幼共学,健康生根

7月16日,服务队聚焦中老年群体健康痛点,举办“锤开经络通,锦动养生功”主题义教活动。活动伊始,队员用通俗的粤语讲解经络重要性,重点梳理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等关键经络循行路线,结合内关穴、足三里、风池穴等实用穴位的养生功效演示按摩手法,并通过互动体验手把手教学。“原来养生这么简单,在家就能自己做!”阿婆们亲身体验后由衷感慨。

经络知识科普后,队员与老人们携手制作艾草锤。艾草清香沁人心脾,而制成的艾草锤,通过敲击身体即可疏通经络、舒缓疲劳。活动尾声,队员细致示范并教授八段锦功法和纠正老人动作细节,助力居民组建“老带新”健身队,让健康养老理念在社区深深扎根。“练完浑身轻松,比跳广场舞还舒服!”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满是对传统养生功法的认可。

(图为服务队队员开展“经络养生”主题课堂)

7月17日,服务队为社区青少年群体开展中医药知识普及与实用急救技能培训活动,助力成长健康防护。

中药体验环节,队员借趣味游戏教孩子认识陈皮、枸杞等中药,用“陈皮像小推车,帮小肚子消化”“枸杞是眼睛的好朋友,给眼睛戴保护罩”等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快速记住中药功效,抢答环节中,小手纷纷举起,现场变身“小小本草师”的互动课堂。“中药许愿瓶”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在星星纸上写下心愿,与中药一同封入瓶中,再用彩笔、贴纸为瓶子设计专属标签。每一个许愿瓶都盛满童心与药香,既承载着孩子们的美好期待,也让中医药“宁心安神、舒缓情绪”的功效悄悄植入心间。中药许愿瓶融合了传统草药文化与现代心理观念,希望能帮助孩子们在学习休息时调节情绪、提升专注力,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图为服务队队员开展“中药许愿瓶”主题课堂)

急救培训课上,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霍志浩为孩子们带来专业化、规范化的急救技能培训,填补基层生命教育缺口。课程聚焦“心肺复苏(CPR)”与“海姆立克急救法”两大实用技能,将复杂医学知识简化为易懂的教学内容。

讲解心肺复苏时,霍志浩护士将操作流程提炼为“叫、叫、C(循环)、A(气道)、B(通气)”五步口诀。现场摆放的专业心肺复苏模拟人,让孩子们得以亲手实践,霍志浩护士在一旁观察、纠正动作,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掌握核心要领。此外,他还详细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动作细节,帮助孩子们理解“异物梗阻急救”的关键步骤,让“自救互救”的安全意识在童心深处扎根。

(图为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护士开展急救技能培训)

从服务中老年的经络养生、传统功法教学,到关爱青少年的中医药文化普及、急救技能培训,服务队构建起覆盖“一老一小”的社区健康教育体系。这一系列行动,既让中医药文化在社区焕发生机,也为居民赋予了实用的健康管理能力,为社区健康发展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动能。

调研:倾听银发,中医助老

围绕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实际推广状况与居民接受程度,服务队深入东区社区,开展了系统、扎实的入户调研工作。通过面对面交流,队员们倾听了老人们的真实心声,精准捕捉当前养老服务的痛点与难点,旨在为构建更加完善、更符合民意的乡村养老体系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

调研期间,队员们不辞辛劳,穿街走巷,累计走访200余户家庭,回收有效问卷297份。他们与老人促膝长谈,细致了解其在中医保健、日常照护、文体娱乐及心理关怀等方面的真实需求与建议。结合连日来在义诊、义教活动中收集到的实际案例,团队重点分析了“治未病”服务融入基层养老过程中存在的认知不足、资源匮乏和机制不畅等障碍,努力探索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养老模式相结合的创新路径。一次次轻轻的敲门、一句句真诚的问候,不仅打开了居民的家门,更走进了老人们的内心。

本次调研预计最终形成一篇调研报告和一篇学术论文,通过详实的数据与深度的分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化与创新提供具有季华特色的“青年良方”。服务队希望通过此举,推动“治未病”理念在养老领域的深入应用,助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

(图为服务队队员正在调研)

研学:旧址寻根,武医共融

7月14日,服务队开展了一场“旧址听风语,志骨续初心”主题研学,走进中共南海县委旧址与叶问宗师馆,在红色记忆与武学精神中汲取力量,进一步厚植乡村振兴情怀,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

在中共南海县委旧址,展厅两侧墙壁上的照片、资料,无声诉说着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南海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中重建党组织、组建农民赤卫军、配合广州起义的壮烈历史。队员们穿行在展厅中,仿佛置身风云激荡的革命年代,深刻体会到“革命之火永不灭”的精神传承,切实强化青年使命意识,为后续投身乡村振兴筑牢思想根基。

随后走进叶问宗师馆,队员们不仅领略了咏春拳的魅力——宗师叶问抗战时拒授日寇武艺的民族气节、南渡香江广传咏春的担当,以及弟子李小龙将中国功夫推向世界的壮举,更读懂了“医武同源”的深层内涵:武者对筋骨结构的掌控,与中医摸骨辨伤、正骨理筋的诊疗之道一脉相承,馆内的青瓷药罐、筋脉图谱,见证着练武场的疗伤经验向中医骨伤技术的转化。其中一队员感慨:“咏春的柔韧刚强,体现了佛山硬气不屈的武术精神,更是当代青年的精神引领。”

(图为服务队队员在中共南海县委旧址与叶问宗师馆研学)

结语: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季华乡行志愿服务队以义诊服务普惠居民,以义教传播浸润童心,以深入调研倾听民声,以红色研学筑牢初心,多维度、深层次地践行了志愿服务精神与中医药人的使命担当。服务队不仅将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送到了居民“家门口”,更将健康管理的金钥匙交到“一老一小”手中,为社区注入了健康活力与文化动能。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此次活动的圆满成功,是终点,更是起点。服务队将始终怀揣服务基层的赤子之心,持续深化对中医药服务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让岐黄薪火在田野乡间燃得更旺,为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广中医青年的智慧与力量。

(通讯员:曾子铭 张璐)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939-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