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琬宜 罗智捷 严薇)为深入了解河长制在大田县的生动实践,挖掘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经验,7月13日至14日,三明学院海峡理工学院“闽水协治”实践队走进三明市大田县,开展了一场融合民生调研、历史寻访、制度探析与生态监测的综合实践活动。
街头问卷:倾听民声,感知生态变迁
实践队员们深入大田街头巷尾,通过问卷调查悉心聆听居民心声。“河水变清了,河边成了休闲好去处”、“河道保洁及时,环境越变越好”……居民们朴实的反馈,成为河长制落地生根的鲜活印证。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河长制正以切实成效提升着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生态文明理念日益融入日常生活。
博物馆行:穿越历史,汲取文化智慧
在第二站大田县博物馆,队员们通过丰富的图片、文物和工作人员的生动讲解,重温了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深切感悟革命年代的艰辛与挑战。随后,队员们参观了古兵器展和科举制度展,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士人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革命馆寻:赓续血脉,体悟革命担当
第三站,实践队走进大田中央苏区历史陈列馆。泛黄的文件、锈迹斑斑的武器与逼真的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开辟根据地、组织抗日救亡的峥嵘岁月。队员们还探访了大田集美学村旧址,聆听烽火岁月中的办学往事。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生动的“精神课堂”。
河长办探:科技赋能,见证制度实效
次日,实践队赴文江镇探访河长制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实时更新的水质监测大屏清晰呈现着各项数据。工作人员介绍,依托先进技术手段,当地实现了对河流水质的动态监测与精准管理。这令队员们真切体会到河长制在持续优化升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正在八闽大地生根发芽,并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河长制正不断走深做实、彰显效能,持续守护着一条条“母亲河”的清澈安澜。
此次大田之行,队员们于街头巷尾倾听民声,在历史场馆回溯过往,赴河长办见证科技与制度的融合力量。每一步足迹,都是对河长制内涵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深度解码。三明学院海峡理工学院学子将持续关注生态治理,以青春之力,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